|
《道德经》被誉为“万经之王”,内容涵盖哲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等诸多学科,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齐家、修身、为学的宝典。它对我国的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。本文为《道德经》三十九章逐句解读,原文采用王弼通行本。原文解读以下解读为个人理解,仅作参考。建议多阅读原文,才能领悟其中真谛。“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穀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其致之。”古来凡是得道得:天得道则清明,地得道则安宁,神得道则显灵,山谷得道则充盈,万物得道则可以生长,侯王得道则天下可以安定。坚守道达到浑融一体的境界,才会有这样的效果。“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,神無以靈將恐歇,穀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。”天如果不清明就会崩裂,地如果不安宁就会崩塌,神如果不显灵就会消亡,山谷如果不充盈就会枯竭,万物如果不生长就会灭绝,侯王如果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就会被颠覆。“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。此非以賤為本邪?非乎?故致數輿無輿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”所以,贵以贱作为根本,高以下作为基础。侯王自称孤、寡人、不穀,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作为根本?难道不是吗?所以,至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赞誉的,得道的人不愿做光彩的美玉,而愿意成为坚实朴质的石头。感悟“一”就是道的意思。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,也是做任何事情,包括治理国家的根本。因此,与道保持一致,事物才能完好地运行。即使有幸得道,也不可以妄自尊大。统治者使天下安定后也会称自己为“孤、寡人、不谷”,用这类带有贬义的词语时刻提醒自己。所以统治者在位应体察大道无为谦虚的精神,自甘于处贱取下。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,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……所有高高在上的事物,其地位都是由更多低下的事物所给予的,因此珍视这些低下的事物,才合乎“道”的规律。福 生 无 量 天 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|
|